中大商學院校友——總有一個喺左近:當一加一超越二

大灣區校友系列
程峰(EMBA 2022)重塑舊我 迎接科創新挑戰大灣區校友系列
陳曉海(FMBA 2021):智能製造的3D打印新玩家大灣區校友系列
從不確定中尋找確定 陸勤超(MBA 2004)領航醫療投資大灣區校友系列
立足商科智慧 羅偉特(IBBA 2016)爭做新時代農夫傑出校友
趙善銓(BBA 1987) 發揮強大心理質素 踢出精彩一仗作為資深銀行家,Albert曾經歴多場金融風浪,面對逆境,他卻是一貫的指揮若定。「市場總會有波動,每個低潮都是發展的機會,只要一早做好準備,就能化危為機。」
專題故事
以生命影響生命 投資未來的學生師友大灣區校友系列
弄潮人工智能 李亞桐(MBA 2016)以理性實踐科創熱情大灣區校友系列
踏遍神州 朱蔚超(金融學理學碩士 2017)傾情體驗大灣區創新魅力一直以來,「創新」都是大灣區發展的推動力之一。朱蔚超則相信「創新」不單是停留於字面的標籤,更代表活生生的機遇與可能。
大灣區校友系列
求融謀變 劉群敏(EMBA 2019)把握大灣區法學與商業先機融合與創新,是目前大灣區發展的火熱命題之一。招銀國際結構融資部的架構主管劉群敏(Aaron Liu)(EMBA 2019)立誌發揮自身跨行業丶跨區域優勢,深耕法學與商業,成就更多可能。
專題故事
「豈止飯堂咁簡單?」商學院校友為中大飯堂注入新活力No matter you are an old or new alumnus, you probably have lots of fond memories at the university’s canteens. However, are you aware that the eateries in Shaw and New Asia College look no longer the same today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dedicated fellows from the Business School alumni community? With a genuine spirit of giving back and the passion to serve studen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they revolutionised the hackneyed image of conventional canteens via human touch and technology, and gradually turned them into open spaces offering unique experience alongside delicacies.
專題故事
“豈會只是飯堂?”商學院校友為中大飯堂注入新活力相信新舊校友昔日都在中大飯堂渡過了不少美好時光,但大家又知不知道逸夫及新亞飯堂今天都以耳目一新的面貌提供服務,而背後的當家們均為中大商學院校友?他們本著回饋母校的心志經營,運用嶄新科技迎合新一代的需要,打造出結合餐飲及活動體驗的空間,顛覆大學飯堂的刻板形象。
環球校友
Paola Perversi(工商管理碩士2015):置身德國商貿之窗 打理女裝商品業務Q1. 請簡單描述您現時的工作。
我在H&M任職電子商務商品經理,負責打理西歐所有女裝商品,推動銷售、作出最佳入貨決策及管理存貨。
傑出校友
率微軟締造科技大時代 陳珊珊(EMBA 2007)成就無限可能對她而言,科技可以實現無限可能。微軟港澳區總經理陳珊珊(EMBA 2007)懷著遠大抱負及願景,矢志推進科技發展,成就更美好世界。 陳珊珊(Cally)在資訊科技領域耕耘逾20年,對IT行業的興趣有增無減:「我愈來愈喜歡科技,現今科技已經滲透生活的每一部分。我們以往在電影中所看的未來情景,正在現實世界逐一實現。」她相信創意只要配合科技,可以實現無限的可能。
傑出校友
競賽大灣區 林遠棟(工商管理碩士 1995)帶領渣打承先啟後掌機遇正當各行各業聚焦大灣區,發掘發展機遇之際,渣打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工商管理碩士 1995)經已蓄勢待發,銳意憑藉中港台的金融經驗,以及渣打在地的經營優勢,繼往開來,在全新的機遇中搶佔先機。 林遠棟在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本科畢業後,加入銀行從事技術支援工作,一心打算在資訊科技界發展的他,一年後重歸中大全職修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其後加入渣打銀行成為管理培訓生。他回顧當年決定:「在銀行工作後開始接觸商業範疇 ,為了擴闊眼界和發展機會而決定繼續進修,在修讀MBA期間發現對金融業很有興趣,加上渣打的培訓生計劃安排到英國受訓六個月,條件吸引,一做便超過20年。」 林遠棟在1995年加入渣打,在2006年移居上海工作,2017年轉戰台灣,去年獲委任為大灣區行政總裁。面對新崗位新挑戰,林遠棟視之為發揮的好機會。他認為憑着自己在中、港、台的實戰經驗,加上資訊科技的學科背景,正好擔任橋樑的角色,整合及連結不同地方團隊,運用金融科技優勢,開拓更多新領域的業務。。
環球校友
黃雪萍(工商管理學士 2009):母校美好回憶 燃點會計熱誠Q1. Could you briefly describe your current job scope or responsibilities?
I analyse income statements and prepare budget financial report. Mostly accounting tasks.
傑出校友
憑實力做實事 許金桂(工商管理學士 1989,工商管理碩士 1999)處世與蘇黎世保險文化一脈相承投身保險界超過30年的蘇黎世保險(香港)行政總裁許金桂(工商管理學士 1989,工商管理碩士 1999),予人非常沉實穩重的感覺。實事求是、見微知著的領導特質,幫助他帶領蘇黎世保險(香港)跨越一甲子,並繼續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傲視同儕。
環球校友
Sandro Kündig (工商管理碩士 2019):尊重多元文化 打理目光遠大的百年家業Q1. 請簡單描述您現時的工作。
我現正擔任Kündig Group的行政總裁。它是我的家族企業,已有101年歷史,專營歐洲和中國食品產業的原材料生產和貿易。作爲行政總裁,我負責管理企業的整體營運和資源調配,也擔當董事會與企業運營人員之間的溝通橋梁。
環球校友
庾珠英 (工商管理碩士 2017):緊貼南韓醫療電子化趨勢Q1. 請簡單描述您現時的工作。
我最近和前同事成立了一間名為WEMEDI的醫療設備公司,提供影像診斷器材和醫療服務諮詢。由於公司成立不久,我需要一人分飾多角以支持公司運作,現時主要專注業務發展。
傑出校友
高瞻遠矚應對零售風波 黃思麗(工商管理 1992)催化一田靈活應對近幾年社會經濟環境迅速轉變,首當其衝的零售業經歷一浪接一浪、無法預視的挑戰,尤其需要具前瞻性的領袖領軍,才能迎難以上。黃思麗(工商管理 1992)曾涉獵快速消費、顧問公司、公營機構等不同範疇的管理工作,隨機應變的能力早成為她的DNA。自2016年上任一田百貨行政總裁後,她憑着高瞻遠矚的眼光,為一田打造系統化的科技管理平台,又催化團隊靈活求變,以致即使外在挑戰不斷,卻反而能伺機收割發展成果。
傑出校友
香港創科厚積薄發 查毅超(EMBA 2007)決心揚帆遠航有體驗過駕駛帆船的朋友都知道,在船上要不時因應風向、水流及天氣等作出調整,才能順利航行到終點。熱愛揚帆出海的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EMBA 2007),憑着對創新和科技的熱誠與及因時制宜的哲學,在近40年的遠洋航行中仍保持最佳的航行狀態,並決意引領香港創科走向開揚壯闊的一片汪洋。
環球校友
Joseph Cirkiel (管理學理學碩士 2019):區塊鏈在紐約市以至全球市場發展迅速 潛力巨大Q1. 請簡單描述您現時的工作。
我目前的工作內容十分多樣,主要為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客户提供諮詢服務,協助項目發展與及市場推廣。我主要做即日買賣(day trade),所以會用上大量時間研究加密資產市場。我對非同質化加密資產(NFT,Non-fungible cryptoassets)很有興趣,亦正努力在NFT平台如Open Sea或Mintable等宣傳個人的攝影作品。
傑出校友
黎韋詩(EMBA 2005)以創新求變精神 帶領麥當勞走得更前麥當勞在香港植根46年,是最受歡迎的快餐品牌之一。黎韋詩(EMBA 2005)自2011年正式擔任香港區一姐後,仍然緊記「香港麥當勞之父」伍日照先生的願景——將西式快餐融入香港,同時堅持創新求變。
專題故事
張晧程(IBCE 2016)入選福布斯2021年亞洲30歲以下精英榜Alvin Cheung (IBCE 2016), co-founder of the HealthTech start-up Zunosaki (HandyRehab), advanced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ies during the past years and boldly rode the digital healthcare wave through COVID-19 as a young entrepreneur. Making onto the list of Forbes’ 30 Under 30 Asia 2021, however, was a pleasant surprise to him. “I did not hear from Forbes for a couple of months after receiving the nomination,” said Alvin. “Then one morning, I got an email congratulating me on being selected in the Healthcare and Science category, and all of a sudden I was swamped with happy messages from friends around.”
學院快訊
張晧程(IBCE 2016)入選福布斯2021年亞洲30歲以下精英榜張晧程(Alvin)於2016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專業(IBCE),目前為健康科技初創公司 Zunosaki(HandyRehab)的聯合創始人。作為一個青年企業家,他在過去的數年大力推進復健科技的發展,並在疫情時代果敢乘上了數字醫療的東風。然而,能夠登上福布斯2021年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這一喜訊仍讓他喜出望外。 “在得到提名之後,我有數月都沒有從福布斯方面聽到相關的消息,”Alvin說到。 “然後某個早上,我收到了入選科學和醫療健康榜單的祝賀信,隨即我就被包圍親朋好友的祝福聲中。”
其他
朱綺華(MBA 2000) 建立人工智能教學企業 讓孩子愉快學習朱綺華 (Eva) 校友在香港中文大學修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全因喜愛小朋友的初心毅然投身兒童教育工作,建立了「iSTEM人工智能實驗室」,利用人工智能、虛擬實境及遊戲化,建立互動的學習環境,引導小朋友應用概念並創造性地參與,主動追尋知識真理,促進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愉快學習。
專題故事
父親節快樂!三位慈父分享平衡工作與家庭的教養心得現今社會,父親不但要在職場上打拼,同時也要應付子女的學業和成長需要,要在兩方面取得平衡,殊不容易。近年疫情反覆肆虐,世局瞬息變遷,不但增加了他們工作壓力,還為他們的家庭生活帶來挑戰。臨近父親節,我們訪問了三位分別來自香港、法國及國內的中大商學院校友。他們的文化背景各異,但細聽他們娓娓道來教養的苦與樂,卻讓人發現同樣的睿智與柔情。
專題故事
母親節快樂!三位超能媽媽分享與孩子成長的故事時代瞬息萬變,世事萬物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有些情感卻能超越時間的界限永葆熾熱–那就是母愛。就算兒女已長已成人,但母親的關懷和擔憂卻從不終止。在漫長的育兒之路上,他們為了孩子的福祉積極探索適時的教育方法,竭盡所能。傾身投入事業還是全職照料家庭,是長時間以來困擾媽媽們的艱難選擇。而當下,許多母親則選擇跳出或扭轉這種傳統的思想模式,根據兒女的需求,自己走出一條更富有同理心並行之有效的育兒之路。在母親節到來之際,我們與畢業于中大商學院的三位「超能媽媽」近距離對話,去瞭解他們為人之母的理念、經歷以及對子女未來的期待。
環球校友
林凱怡、吳鈞發 (BBA 2000):同在杜拜金融界闖出一片天Q1. 請簡單描述你現時的工作及形容自己在現居地的生活。
Miranda: 協助制定企業策略及商業規劃、模擬市場撤資情境、監管資產現金流動
傑出校友
視之為家度年如日 蔣東強(MBA 1998)為行業為香港「叉電」蔣東強(工商管理碩士 1998)與電力行業的緣份源自父親:「父親是電工師傅,自小便不時跟他出入不同場所做各種工程,由此對電力產生濃厚興趣。」蔣東強1985年入讀大學修讀工程,同年入讀電機及電子工程(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ing)的105人,只有12位修讀「高壓電力工程」(Power Engineering ),蔣東強自然是其中一位,畢業後即加入中華電力工作。
環球校友
從無錫觀世界 見證明日科技中心的崛起:Renaud Poli (工商管理碩士2018)Q1. 請簡單描述你現時的工作。
Seqens的業務覆蓋歐美和亞洲國家,其中位於無錫的製藥廠負責生產乙醯胺酚(paracetamol)。我是該生產基地的卓越營運及項目經理,職責是推展精益生產(Lean Manufacturing)和六西格瑪(Six Sigma)管理概念,追求業務流程的優化,管理及協調資本支出(CapEx)。
環球校友
萬鷹揚(資訊與科技管理理學碩士2011): 在慕尼黑增廣見聞,認識德國文化Q1. 請簡單描述你現時的工作。
現為BayWa AG公司的內部審計師,主要職責是為慕尼克的內部部門、德國各地辦公室和倉庫以及海外辦公室進行遵循審計(compliance audits)和流程審計(process audits)。我們公司內部的審計部門擁有不同團隊,而我的團隊主要處理國內與國際農業貿易業務。同時,我亦為集團進行IT及資訊安全審計工作。
傑出校友
伍燕儀 (工商管理1990): 構建以人為本的金融世界伍燕儀於1990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畢業後,曾在跨國快速消費品公司工作。花旗銀行管理層當時希望把零售銀行服務變得更注重客戶需要,伍燕儀1998年入職花旗後亦不負眾望,為銀行帶來轉變。
其他
中大會計系校友投身融合教育 燃點教育機會平等的希望香港中文大學會計系吳偉儀校友在學習期間曾到會計師行實習,卻發現自己對這份工作興味索然。中大商學院舉辦的「青年經濟學人計劃」恰好出現,讓她重新規劃未來。參加計劃的同學需要結伴帶領一群弱勢學生,幫助他們掌握經濟科的應試技巧,更要鼓勵這群被邊緣化的同學重拾自信。藉此機會,吳校友發掘到自己對教學工作的熱忱和一顆樂於幫助弱勢社群的心。因此,吳校友毅然放棄在會計業發展,投身於手語教學,現時在「手語雙語共融計劃」的唯一夥伴中學擔任高中經濟老師。這個大膽的抉擇全憑一個信念在背後支撐—她要貢獻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讓聽障學生 -「聾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傑出校友
洪秋偉 (BBA 1980): 發揮香港人光芒 擦亮福布斯百年招牌提及福布斯(Forbes),馬上會想到各種國際富豪排名榜,原來福布斯卻是由土生土長香港人擔任高層,到底洪秋偉(工商管理學士市場學 1980)如何能管理一間百年老字型大小的國際企業,面對行業翻天覆地的改變? 現為福布斯環球控股公司總裁及首席代表的洪秋偉,在中大商學院畢業後,於美國及香港大型企業工作逾 25 年。到福布斯工作,洪秋偉覺得是機緣巧合:「福布斯是超過100年的美國公司,公司主席Steven Forbes更曾兩次競選美國總統。當時有香港家族基金收購福布斯,我獲委任到公司擔任管理工作。」
其他
Anthony Yuen (BBA 1977): Look for your golden age (story in Chinese)曾經有好多人話過,70至80年代的香港是一個「黃金時代」,但這句話可能只說對了一半。阮德添(Anthony)從事保險及財富管理超過20年,又做過機場管理局,擔任商業服務總經理,他認為在每一個年代都有自己難處,尤其從事新行業更是容易被人誤解,但只要肯堅持,就可以創出自己的「黃金時代」。「我在77年入保險行業,當時社會對『保險』這個行業充斥負面印象,甚至父母對我入行也有意見,但我仍相信自己的抉擇,因為與其跟風做熱門行業,不如另闢蹊徑,說不定這就是你的藍海天地。」
其他
海外創業難上加難? Carol Chan (BBA 2006) 挑戰自我走出不平凡到海外發展或決定創業,對一般人來說都是慎之又慎的決定,陳思樺 (Carol Chan) (工商管理學士課程2006)在畢業後多次選擇「最艱難的路」,在英國成功創立自己的事業,改變自己、改變他人,正如她的格言「Be Different to Make a Difference」。 Carol回憶到英國並不是計畫已久的決定,一切緣于大學二年級:「之前我專注參與及舉辦學生活動及運動比賽等,認為畢業後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思維只是限於香港這個城市。我參加龍匯100時遇見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有芭蕾舞家、華裔小姐冠軍、國家隊運動員等,他們不單有出色的學業,還有各門專長,既瞭解自己城市,亦認識世界其他地方。」Carol指這令自己認識個人的渺小,因此決定到英國進修,踏出香港這個舒適區,中大畢業後到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攻讀碩士。
環球校友
他鄉扎根故事:台灣校友越過海峽擁抱多彩文化Q1. 請以三個詞語形容你於現在居住的地區(國家/城市)裡的生活。
充滿活力、靈活和文化交雜。
香港是一個兼具國際視野和專業知識底蘊的大都會, 在這裏能感受到傳統中方倫理價值和西方觀念的碰撞。這條香江更有不少歷史遺跡和美景供外籍人士探索。在香港生活應該與以往的體驗截然不同,在香港這個生活節奏急促的城市,我們更需要裝備自己,不讓自己落下。
環球校友
備受商學院啟蒙的地產界創業家 – Manuel Valencia (MBA 2019)Q1. 請以三個詞語形容你的現居地。
充滿機遇、有挑戰性和舒適。
西班牙的各行各業都有許多尚未開發的機遇,獨具慧眼的人就能發現此地隱藏的各式寶貴機遇。現今的西班牙與世界各地情況都一樣,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緊急狀況而變得充滿挑戰,不過我非常肯定我們一定能夠克服困難、擺脫負擔。這個國家跟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有著舒適的生活環境,但在氣候和食物方面都更為占優,亦擁有豐富多彩的歷史。
其他
編織未來 – 林凱銘(BBA in IFAA, 2009)開拓永續時尚2009年12月,各國政要雲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眾人遠道而來,任務只有一個:把握所餘無幾的時間,就對抗全球暖化達成共識。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冰消瓦解,亦非一日之故,然而大眾卻是剛剛才驚覺事態嚴重。如夢初醒的人們紛紛談起了地球的前景,哥本哈根這一會,也被稱作「人類的最後生機」。那一個多星期裏,天下人目不轉睛,注視擠在會議廳裏的一眾領袖,寄望他們扭轉乾坤,而年輕人更是滿心期待,在網絡上奔走相告,一個更清朗的時代即將到臨── 然後會議在一片狂熱中破裂了。
傑出校友
用心 討乘客歡心專題故事
中大商學院 代代相傳共一家其他
放下 才能再拾起傑出校友
虛擬旅遊創新天其他
三重身份 一顆初心傑出校友
雙城故事:商業,創新與科技環球校友
東西文化交匯:香港和德國校友的異鄉歷險傑出校友
憑信念跑一場香港科研發展的耐力賽專題故事
商界校友領袖帶領公司逆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