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間尋機遇 范寧(MBA 2009)冀建跨界社區健康網絡
香港第五波疫情嚴峻,醫療系統備受挑戰。在公立醫院以外,不少前線社會服務機構仍然緊守岡位,外科醫生范寧(MBA 2009)創辦的「醫護行者」和「毋忘愛」亦在其中。他秉承創新精神和以人為本的初心,發展基層醫療和殯葬服務,盼望發揮機構的長處,連結社福各界共渡疫境,「人生有始亦有終,即使是在艱難中,我仍盼望讓人體驗生命的價值。」
推動醫社合作
早於疫情爆發前,范寧已觀察到推動基層醫療的必要性。過往參與飛行服務隊及無國界醫生等體驗,讓他反思為何香港作為富裕城市,仍存在「老人家一定體弱多病」和「群眾必然有都市病」等謬誤。他認為真正的妙手仁心,不是計算完成多少手術及個案,「而是連結醫學與人文價值,引導大眾於日常中掌握健康管理之道。」
他遂於2011年創立「醫護行者」,以「服務、研究、提倡、培育」的循環模式開拓服務,回應本地弱勢社群的健康需要;2014年再成立「毋忘愛」,讓病人及其照顧者自主管理臨終醫療、照顧、喪禮等。在疫情下,兩個機構的服務剛好能即時回應香港人迫切的需要。
「有危就有機吧?多年前『醫護行者』便用遙距醫療挑供健康管理服務,亦有一直為社福機構提供培訓和開拓基層醫療服務。」紮實的基礎和網絡,讓團隊能迅速應對第五波疫情,「我們還針對現象推進包括『社區藥房』及居家防疫等衛生情報及資源,引導公眾認識自理方法,增強市民居家隔離的自我照顧能力,減低公營體系的負擔;又引導社群間的互助精神,鼓勵網絡中的過來人分享經驗,穩定大眾情緒。」至於「毋忘愛」倡議的「四道」(道愛、道謝、道歉、道別)及環保棺木服務,亦於疫情高峰期、死亡率飈升下,陪伴殯儀業或未亡者同渡難關,「看到家屬從徬徨到平靜,給團隊發回『微笑』訊息,感覺付出都是有意義的。」
醫護行社區藥房由藥劑師主理,在第五波疫情下進一步為社區人士提供平安藥物
范寧指導醫院殮房職員使用DOMS(一種穩定的二氧化氯試劑,可讓死者遺體在幾天內保持完好狀態)。「毋忘愛」亦有向醫院捐贈環保棺木,盼望在傳統棺木短缺下為死者保留一份尊嚴
合力開拓無限可能
范寧的團隊由跨專業、跨界別人士組成,他解釋這個設計的靈感啟發源自MBA課程。「課程提醒我可以突破公營醫療的框框,運用『管理思維』,從社區入手,鼓勵中產、退休人士及照顧者一起協助整合及善用醫療資訊,長遠讓城市更健康。」他亦認為走遠路的秘訣離不開合作。「愈是艱難愈要緊靠,合力就能有更大影響力。我希望能與更多不同界別的持份者一起發掘『生趣』,以想像力和同理心,且行且走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讓服務對象重展笑容,體驗生命的價值,是范寧與其團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