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科厚積薄發 查毅超(EMBA 2007)決心揚帆遠航

有體驗過駕駛帆船的朋友都知道,在船上要不時因應風向、水流及天氣等作出調整,才能順利航行到終點。熱愛揚帆出海的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EMBA 2007),憑着對創新和科技的熱誠與及因時制宜的哲學,在近40年的遠洋航行中仍保持最佳的航行狀態,並決意引領香港創科走向開揚壯闊的一片汪洋。

無論是工作、公職或是個人興趣,查毅超認為最重要是個人對事情的投入(commitment):「不論做甚麼,都必須守着自己的承諾,全心全意投入其中,這並不是要向別人交代,而是向自己交代。」正是因為這份信念,查毅超在各方面都一直挑戰自己,在管理數千人規模的公司之餘,在2006年開始擔任各項公職,其後又在中大商學院修讀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

 

啟航首要抱決心

要揚帆出海,首先要考慮「時位勢」,認清四周的環境變化,更要有決心,才能順利抵達終點。查毅超作為工業家,在廣東省、中國各地及海外都有營運經驗,為了對香港作出更多貢獻,他於2006年開始擔任不同公職,在科技園擔任主席轉眼亦已達三年。

 

HKSTP Chairman Dr. Sunny Chai is leading Hong Kong’s I&T development into a brighter future with his passion for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and his deft leadership.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憑着對創科的熱誠與及因時制宜的哲學,帶領香港創科向前邁進

一直以來,四周都不乏對香港創科前景懷疑的聲音,但查毅超仍不改樂觀:「很多人批評香港不及其他地方,但以金融科技為例,八達通在香港率先取得成功,其技術更在全球其他地區廣泛應用。儘管電子支付發展看似不及內地,但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兩地政策有異。」

「香港發展創科最重要的是決心與政策。科技、資金、人才或許可以從香港以外找到,但唯有這兩樣是不能借用的。」查毅超指「時位勢」不同,沒有人知道未來的道路是如何,當中可能有波折,但只要有心而為終會成功。

 

從簡入手順風而行

查毅超由家族生意到公職,並沒有刻意為轉型而轉型,只是順勢而為:「我在美國讀書的科目與IT有關,因此順理成章想到公司新的定位。」他將家族生意由注塑轉型至電子產品,近年更進軍資訊科技,他認為上一代肯給予後輩信任和足夠空間做決策至為重要:「第一代不單是指父母,而是公司不同持份者。因此,在推動改革轉型時要分階段性,讓持份者有一個適應期,例如我在科技園即使有新的想法,也不會年年求變,避免令同事無所適從。」

香港的三個工業邨歸香港科技園公司管理,查毅超指上一任董事會已着手研究工業邨的升級轉型,他接手後亦利用「從簡入手」的方式,一步步推動工業邨「再工業化」。「尋找發展空間對香港創科界十分迫切,經過努力下,在將軍澳的數據技術中心已落成啟用,毗鄰的先進製造業中心(AMC)亦將於2022年完工,而在大埔亦建立MARS醫療用品製造中心。」他透露正在研究食品及中藥等有本地需求的項目,作為下一步持續推動「再工業化」的重心。

 

A seasoned industrialist, Sunny is championing the upgrade and transformation of Hong Kong’s industrial estates. He is an active supporter of the government’s “re-industrialisation” initiatives.
工業出身的查毅超積極推動工業邨升級轉型,支持政府推動「再工業化」

 

官產學研通力合作

查毅超非常重視與大學的合作,科技園已於幾間大學設立遙距孵化基地,為初創企業提供支援,讓有意投身創科的教授及學生,更早、更全面與商業世界接軌。經歷香港工業及創科多次周期,查毅超形容香港創新科技的「航綫」相當光明:「現時香港有八家獨角獸,有些更已成為全球行業的龍頭;一些生物科技初創亦在國際間十分知名,香港還有不少潛在的獨角獸正在發展。」展望未來,香港的創科發展配合大灣區「9+2」的政策,對本港創科生態的影響正面,中長期將發展科技走廊,包括河套、橫州、蓮塘,加上三大工業邨及位於白石角的科學園,打造一個本地創科生態圈。

他形容香港科技園在20年來一直進步,政府近年在創科方面的支援及資源投入更是史無前例,他希望香港最終能形成一個蓬勃的創科生態圈,即使未來政府減少投入,業界、學界都會擔起引導創科發展的角色。

 


「我認為香港的創新科技前途無限,近年創科的氛圍、支援及機遇可說是史無前例的。」

 

事務繁重不忘學習

查毅超一直都醉心學習,於90年代本科畢業後已考慮繼續進修,不過因為要回港接手家族生意,進修夢只能暫緩,後來於2005年報讀中大EMBA,之後更完成了工程學博士學位。他談及EMBA的學習:「班內有近50位同學,每位同學都是行內的精英,但在課程中大家學會『放低頂帽』,重拾學生的身分,才能一起『傾Project』。」他與教授和同學們一直保持緊密關係,大家除了透過即時通訊平台不時聯絡外,在疫情前平均約每兩個月就會聚首一堂。

 

立心專注服務香港

回顧自己數十年的事業及公職,查毅超形容自己處於「欣喜」的階段:「我非常享受現時的狀態,與很好的團隊一起合作,抱着熱誠為香港的未來努力。」作為香港科技園公司的掌舵人,查毅超即使面對風浪也不改初衷,決心為香港創科作出貢獻。